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5、今天的平凡,曾经的伟大

关注我的同学应该有看到,前几天我的“晓店”在公众号上线了。所以上周一直在乱这个事情,忙不过来更新节目,很抱歉。“晓店”中的一切,都是尽我所能亲手为同学们准备的最好的东西,现实中手边的存在与舌尖上的舞动,带给人们的是互联网上的文字和语言永远都无法触达的美好。在公众号内回复“晓店”二字,就能够看到,希望你会喜欢。

晓书童的晓店最好的相遇,倍感珍惜
在这里我也把作者薄世宁的付费音频课程,《薄世宁医学通识课》推荐给各位同学们。
医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造福了我们每一个人。当然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技术和医疗手段,它们都是医学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值得我们用一期节目来重新认识,并向其致敬。
疫苗
 
今天介绍的第一座里程碑是疫苗。
我们到防疫站打个疫苗很平常,很简单。疫苗可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不仅挽救了数亿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人类对抗疾病的一个全新思路,不要等到得了病再去治,在没生病之前就可以先预防。
天花,同学们都知道吧?当年它在18世纪的欧洲,它可是杀死了1.5亿人。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要在手臂上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如今,人类已经宣告彻底的消灭了天花,它是第一个被主动消灭的烈性瘟疫。
我们之所以能达成这项成就,是因为一来,得过天花的人就终生免疫。二来,它还有一个猪队友是牛身上的牛痘病毒,牛痘和天花只要感染过一种,二者就都交叉免疫。
当年一位英国医生发现挤牛奶的女工得了牛痘之后就不会感染天花,这真是非常非常的幸运。天花疫苗,它的原理就是主动感染毒力轻微的牛痘,以此获得免疫力去抵抗致死的天花病毒。
当然了,这样的发现只是一个巧合,不是每种病都像天花一样有一个猪队友,这种方法没法借鉴到其他疾病的预防上。
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支疫苗是巴斯德医生的贡献,用于预防狂犬病。狂犬病是目前唯一一种死亡率接近100%的传染病,至今都没有啥有效的治疗办法,所以被动物咬伤一定要去打狂犬病疫苗。
当年巴斯德医生的想法是:如果让没有毒或者毒力很低的病原体先进入人体,让免疫系统和这些“残兵败将”先打一仗,获得免疫力,等真正的敌人来了,不就能够克敌制胜了么?
于是他从感染了狂犬病的兔子身上抽取一段脊髓,然后在烧瓶里让其干燥,降低病毒的毒力,最后打到狗的身上。奇迹降临,狗不但没事儿,还获得了对狂犬病的免疫力。
一种科学的,可复制的主动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就此诞生。
在巴斯德70岁生日的那天,法国总统亲自搀扶着老人家走上领奖台。颁给他的勋章上写着“祝巴斯德先生70岁生日快乐——感谢你的法兰斯,感谢你的全人类。”
我们知道,疫苗是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疾病的。但是因为个体差异,就是有少数人就是产生不了某种抗体。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就很危险呢?另外,我打了疫苗是不是就一定很安全呢?
答案都不是。关于疫苗有一个关键点我们需要理解,叫做群体保护效应。
意思就是说当疫苗的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免疫,就会产生群体保护效应,保护所有的人,也包括那些未接种的和接种了但是没有产生免疫力的人。
只有大家一起打疫苗才最安全,这是通过公共行为让所有人的利益都最大化。就像是麻疹疫苗的接种率需要达到90%以上,才能有效的预防疫情爆发。尽量做到全民接种,这是建立国家计划免疫制度的基础。
所有人保护所有人,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静脉输液
第二座里程碑,是静脉输液,也就是打点滴,为什么我们平时感冒咳嗽经常都会使用的治疗手段能被称为里程碑呢?
话说在19世纪,英国霍乱肆虐,情况非常严重。原因是这种病让当时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吃药完全失效。
霍乱是烈性消化道传染病。病人不管吃什么进去立刻都会被排出体外。腹泻造成脱水,严重的几小时就能要了人命。因为口服药彻底失效,没有救治手段,疫情当然就变得非常严重。
病情的危机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英国医生托马斯接治了一位生命垂危的霍乱病人,托马斯就想,既然全身的血管是连在一起的,让液体进入血管,不就可以为病人输送药和补液了吗?与其眼睁睁看着病人去死,不如大胆尝试。结果,当液体慢慢进入到病人的血管之后,她的脉搏逐渐变得清晰有力,半小时之后他甚至开口说话:“我现在想要小睡一会。”
于是,静脉输液技术很快得到传播,输液的盐水浓度多少,电解质的比例如何以及怎么正确的消毒等等操作规范也不断的得到完善。
在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无肠女”的病例,她因为大面积的小肠坏死,不得不切除了所有的小肠。但是按照传统观念,没有肠子就等于失去了吸收营养的手段,人不可能活下去。
解决方案是医生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把她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输送进去。就用这样的方式这位病人健康的生活了30年,其间还成功怀孕,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这当然是静脉输液创造的奇迹。但是它之所以能够称为医学的里程碑,还是因为它为医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一条老路如果走不通了,那就必须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纵观整个医学发展史就是这样的,绝大部分新技术都是在老路走不通的情况下,通过转换思路得来的。 
比方说,我们每年都有110万名早产儿,很多都是离开母体就不能生存。怎么办?既然婴儿回不到母体,那就换条思路,我们模拟一个“子宫”,于是有了恒温早产儿保温箱,挽救了数以百万的新生命。
再比如说尿毒症病人,肾脏没法工作了。既然器官已经挽回不了了,我们就在体外代替肾的功能,用血液透析的办法,模拟肾脏把血液中的毒素排出。
再有,20世纪70年代,因为战争,东巴基斯坦大量难民涌入难民营。霍乱疫情爆发,数以百万计的难民被感染,情况危急。这个时候,静脉输液治疗一是成本高昂,当时并不富裕的国家根本无力承担,二来是没有这么多的护士和医生。所以曾经帮助我们战胜霍乱的静脉输液,在这里成为了死路。
医生们不得不把目光又转回消化道。经研究,有一种葡萄糖和氯化钠的固定比例,即便在病人严重腹泻的情况下也可以被肠道吸收的。因为这个新发现,制作口服补液发放给难民,这次瘟疫的病死率很快就下降到了1%以下。
所以,医学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不断转换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通道的过程。爱因斯坦说:“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
麻醉
下一个话题,在美国波士顿公园,距离华盛顿纪念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纪念碑,它纪念的并不是哪一位伟人,而是一种麻醉药,乙醚。一种药凭什么值得为它立碑呢?
麻醉药是医学发展的分水岭,从此,外科手术从血腥走向了文明,很多复杂的治疗技术才得以实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才得以体现。
在200多年前,还没有麻醉药的时候,如果得了必须要手术治疗的疾病,那就只能强忍着疼痛做手术,不然就是等死,所以很像是用疼痛来换命。
为了顺利手术人们想了各种办法,让病人喝醉才上手术台,或者是把病人直接打晕,然后捆在手术台上。为了减少痛苦,医生当然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手术。
当时英国有位著名医生,叫做李斯顿,他能在28秒内截掉病人的一条腿,人送外号“李斯顿飞刀”。1842年,他在做一台截肢手术的时候,手起刀落间砍下了病人的大腿,但是因为太快了,同时还把助手的两根手指和一位围观医生的要害切了下来。最后,这三个人全部死于感染。一刀三名,死亡率300%当之无愧成为成为了医学史上死亡率最高的一次手术。
这位李斯顿医生当然不是庸医,他其实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外科医生。这台手术很好的体现了当时没有麻醉药所造成的医疗局限性。
而就在同一年,克劳德医生发现乙醚有麻醉的效果,在给病人吸入乙醚之后,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例麻醉手术,从此医学进入到不疼的时代。这一天是3月30日,后来这天被定为国际医生节,纪念麻醉给医学带来的巨大改变。
这两件事情竟然是发生在同一年。如果当时使用了麻醉药物,李斯特医生这位高手就不会造成这一刀三命的悲剧了。
有了麻醉药之后,病人不疼了,医生不用缩短手术时间可以精细的进行操作。之前很多无法开展的复杂手术也就成为了可能。现今最长的手术记录是96个小时。而且以麻醉为基础,我们才可能打开大脑和心脏,这些之前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地方。
不仅仅是外科手术,麻醉让整个医疗过程都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像是无痛胃镜、肠镜、膀胱镜,各种深部穿刺和组织活检等等。
还有,像是晚期癌症病人会痛不欲生,基于麻醉技术的疼痛治疗能够让患者有尊严的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
麻醉,体现的不仅是科学,更是医学的人道主义光芒。
X射线
下一座里程碑,X射线。
医生面对活生生的病人,面临一个永恒的困境,怎么用最少的干预,最小的代价获得病人身体内部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呢?X射线,就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佳代言。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X射线,很快就被用于医学检查,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推广。
当X射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的时候,因为各组织对它的吸收量不一样,所以到达胶片上的辐射量就会有差异,于是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的映像,医生以此判断器官是否发生病变。
在X射线的基础上又有了CT。全称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就是利用X射线的原理,一层一层的进行扫描拍摄,可以从多个平面观察组织架构。
X射线进入人体之后,其能量物质与各个组织发生相互作用,医生能够能够捕捉到这些信息。把人体对超声波能量的反射信号捕捉下来就是超声波检查。捕捉人体组织的氢质子在磁场中的变化就是核磁共振。
因为X射线的出现是解决那个永恒问题的开端,用最小的干预去获取病人身体内更多的信息,因此它也是标志着医学重大进步的里程碑之一。
今天我们知道X射线也是会给人体带来伤害的。如果照射剂量过大,会引起基因突变,细胞变性、死亡甚至是癌变,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
当年X射线被发现之后,普及的太快,不仅是在医学领域,甚至在选美比赛中,都会用它拍摄骨骼片,来显示人体内部的美。这种没做防护,不考虑照射剂量的使用方法很快就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想想看第一批使用X射线的医生,肯定是最大的受害群体,因为天天都在接触,很多医生的手臂因此发生癌变,不得不进行截肢。
相传,在某一年的放射学学会举办的宴会上,餐桌上的菜很少有医生吃,不是因为菜不香,而是因为很多医生都被截掉了双手,动不了餐具。
在X射线的故乡德国,专门修建了一座纪念碑,来纪念因它而殉职的350名医生。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件特殊的展品,是一只被截下来的手,手的主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医生。这只手向后人警示:如果忽视安全,任何技术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让人类付出代价。
不过同学们不用担心,X射线发展到今天,我们去医院里做的放射检查,有效的控制放射量和规范防护之后,已经非常的安全了。
另外,X射线不仅用于检查,也用于治疗,今天的放疗效果和精确性,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最后,在医学的技术突破方面,X射线也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粗略统计,有十几项诺贝尔奖都与X射线相关。
X射线的出现,使医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向前迈了一大步。
呼吸机
如果我们去问一个ICU的医生,他最拿手的是什么,他的答案一定是使用呼吸机。呼吸机是现代ICU的核心,它带来了生命支持的新手段。
刚才我们说,病情的危机程度,是倒逼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呼吸机的出现也是一样。
1916年,脊髓灰质炎第一次在美国大爆发,引发了极大的恐慌。这个病不仅会导致肢体肌肉瘫痪,参与呼吸的肌肉也会麻痹,会把人活活的憋死。
侥幸活下来的人描述窒息时的感觉说:“你能感觉自己的心脏还在跳,拼命的吸气却完全吸不动”,这实在非常的恐怖。
为了救命,医生们发明了“铁肺”,也就是第一代的呼吸机,是一个大铁柜子,病人躺在里面,头露在外面。铁柜子连着一个风箱,通过控制箱子里的气压,帮助胸腔扩张,病人才能呼吸。
但“铁肺”解决不了咳痰的问题,所以很多病人最终还是死于肺炎。
1952年,脊髓灰质炎再次爆发,医生改进“铁肺”,直接把患者的气管切开,插上管子,另一头接在一个皮囊上。挤压皮囊帮助呼吸,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管子帮病人吸痰。这样才让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了下来。
发展到今天,呼吸机越来越智能和安全,也成为了生命支持中重要的一环。无论如何,先把病人的命保住,才有其他的可能。
薄世宁说,治疗都是热修复,什么意思呢?修理机器,是让机器停止下来,把零件逐一拆掉,修好在装回去,这叫做冷修复。但是治疗人体,我们不可能让人体这台机器停下来,所以称之为热修复。
除了呼吸机替代肺的呼吸功能之外,还有像是给病人做心脏手术,前提条件是心脏里不能有血,但是心脏不射血,那全身器官都要缺血衰竭。必须保证热修复,只有绕过心脏,让血液在体外循环一阵再输送回动脉系统。
还有像是爆发性流感肺炎,会让患者的肺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用之前我们提到的ECMO,魔肺,临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工作。“魔肺”代表了一个医院、一个地区乃是是一个国家生命支持技术的最高水平,也是最高级别的“热”。
我们再通过一个让薄世宁印象深刻的例子,理解热修复。当年,他救治过一个胃穿孔的大学生。病人胃里的食物和胃液流到了腹腔里,引起严重的感染和休克。外科医生开腹修补,清理腹部并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手术后孩子转到了ICU。
但是即便手术成功,是继发了呼吸衰竭。抢救的第一天晚上,护士脱开呼吸机给他吸痰的时候,病人一声咳嗽,一口血水顺着气管插管直接就喷在了天花板上。场面骇人,病人的呼吸衰竭也到了最危险的地步。
孩子的父亲很焦急,问薄世宁:“孩子还有救吗?”薄世宁只能回答说:“病情非常严重,呼吸机保住他的命,给他时间慢慢的修复。”
在呼吸机的支持下,孩子逐渐好转。一周之后,他离开了ICU。后来,孩子毕业回了老家工作,没有留下任何的健康问题。
感谢呼吸机这样的生命支持手段吧,机器永远不会累,但是它可以停下来。而我们人即便再累,也必须永远走下去,因为停下,就是生命的终结。
避孕药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不以繁殖为目的,进行性交的动物,但是性交和繁衍又难以分割。于是女性为此付出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男性,要么过度生育,要么意外怀孕。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避孕药也就应运而生。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把口服避孕药评为医学界的里程碑之一,跟疫苗、抗生素并驾齐驱。《经济学人》则把它看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步之一。
避孕对我们人类来说完全就是刚需。当初没有避孕药和避孕套的时候,人们想出了各种神奇的办法。比方说把切一半挖空的柠檬放进阴道,把羊的盲肠当做避孕套,还有在阴道里涂抹鳄鱼粪,甚至是直接喝水银。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即便是在高调倡导自由的美国,谈论避孕也是违法的,他们认为这个做法违背了自然法则,而且会让人变得淫荡。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避孕药还是被研发出来了,但是不能公开售卖,于是宣称这种药是治疗月经不调,但是副作用是阻止排卵。这个药一上市,无数女性就来以月经不调为名要求大夫开药。大家都是冲着它的副作用来的。
3年之后,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避孕药公开销售。这个充满魔力的小药丸从此把性爱跟生育分割开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口服避孕药的成功率大于99%,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用。西方女性使用它的比例是30%~50%,而我们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3%。可以说我们对它有相当深的误解。
首先,很多人都觉得口服避孕药和事后的紧急避孕药是一回事。这就大错特错了。口服避孕药是通过抑制排卵来防止怀孕,副作用非常的小。而紧急避孕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它是阻止受精卵着床,副作用要远远的大于前者,频繁使用会造成月经和内分泌紊乱。而且它的成功率也仅仅只有80%左右。
但即便如此,很多女性都不敢吃口服避孕药,却完全不拒接紧急避孕药。有药店统计,每年情人节之后,紧急避孕药的销量都会暴涨50%。
所以很有必要在这里和女同学们做一个宣传科普。
另外,口服避孕药不仅可以避孕,它对于痤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很好,对于原发性痛经也有帮助。
很多人担心说口服避孕药会影响之后的正常怀孕,其实这是多虑了。这个月停药,下个月就可以正常怀孕,完全没有影响。
但它确实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最大的问题是会增加患血栓的风险,所以35岁以上,吸烟或者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不推荐口服避孕药。
总结
通过今天的这期节目,我们介绍了医学发展道路上重要的6座里程碑。
首先,疫苗,它不仅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人类对抗疾病的新思路,预防。我们需要理解疫苗的群体保护效应,让更多的人打疫苗,公共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所有人保护所有人,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其次,静脉输液。这种我们平常随时都在使用的治疗方式,他的出现揭示了医学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不断转换新思路,开发新技术,寻求新道路的过程。
第三座里程碑,麻醉。它是医学发展的分水岭,从此外科手术才从血腥走向了文明,今天这么多复杂的治疗手段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才得到体现。
第四座里程碑,X射线。它的出现让我们终于能着手解决医生们面临的永恒困境,怎么用最少的干预和代价,获取病人体内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它的出现使得医学乃至是自然科学向前迈了一大步。
第五座里程碑,呼吸机。现状的危机,是倒逼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呼吸机作为一种生命支持手段的出现,很好的体现了现代医疗“热修复”的基本理念。无论如何,先把命保住,给人体足够的时间,让它慢慢修复。
最后,避孕药。人类是唯一把性爱与繁衍分割开来的物种,避孕是刚需。避孕药的诞生并非是为了治疗什么疾病,而是以药的形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把女性的身体还给了女性。这就是医学的人文与自由。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肯定会问,我们梳理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丰碑,怎么会没有青霉素呢?当然不能没有它,只是在我之前的节目,解读《文明之光》第十期,“从0到1”与“从1到N”的创新。我用了一整期节目介绍青霉素。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弗洛里把青霉素药品化的整个过程。也警示了抗生素滥,以及提出了个人使用抗生素的一些建议。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听那一期节目。
1 2 3 4 5 6 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爱太极 »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分享到: 更多 (0)

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

我爱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