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内回复“陪伴”,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加入QQ交流群;
我也把作者薄世宁的付费音频课程,得到app《薄世宁医学通识课》推荐给各位同学们。这是我们解读这本书的最后一期节目。
我们知道,不是每一位医生从一开始就是高手,也不是每位病人都知道要怎么去面对疾病。今天我们要聊两个话题,一个是医生的精进,来看看每个医生在精进的道路上都要闯过的两个关卡。我们不可能掌握大量的临床医疗知识,但是我们从医生需要经历的两个关卡,可以获得医生的智慧。
另一个话题是病人的修炼,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管理自己的健康?在疾病面前又应该如何决策?以及最后怎么理性的面对生命的终点?
149年前,英国皇家海军的超级铁甲舰“船长”号,号称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战舰,结果它第一次的航行就遇到风暴沉没了,船上473人全部遇难。
事后调查发现,错误非常明显,就是画蛇添足。这本来是一艘蒸汽动力船,却同时安装了毫无必要的风帆桅杆。同时在建造它的时候大家都想给他最好的,唯恐用料不足,毕竟世界第一战舰嘛。
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体重量相比于设计严重超标。这反而让战舰丧失稳定性,沉没在风暴之中。
从此之后,蒸汽动力战舰全部都取消了风帆系统,所有零件的制造和安装都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之前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复杂和多,并不能带来完美,反而会带来隐患。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说:“一位医生在他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时候,治一种病要用20种药。而等到他职业生涯要结束的时候,则用一种药治20种病。”这么说当然有些夸张,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强调,想要精进,更多时候需要做减法。
既然医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作为病人就更是对此充满了误区。
是不是治疗的环节越多,用的药越多,病就好的越快越彻底呢?我们经常都这样想,并且是在这样做的,对吧?但这其实是不对的。比方说,过多过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引发细菌耐药以及二重感染。
还有很多人把所有的异常都当做病来医治,比如说父母年纪大了,腿疼不能爬山,我们会不会觉得这应该用药或者手术?冠心病人血管变窄,是不是一定要用支架撑开就能恢复正常呢?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所有的器官都在逐渐老化,出现异常症状未必是病了而只是老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治疗和手术,而是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的医生面对病人,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他给病人的每个症状都开药进行逐一的治疗,这样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叠加治疗,这叫做症状解。
很多病人是同时存在诸多的健康问题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以及血管狭窄,甚至出现心绞痛,倦怠,睡眠质量差等等。他同时吃着降压、降糖、降尿酸、心脏病药物和帮助睡眠的药物,甚至还做了动脉搭桥手术。
对于这些问题,吃药当然没错,但是如果只吃药,那就只能缓解症状,我们同时还需要找到这些问题背后的节点,也就是寻找一个撬动所有问题的杠杆解。
其实有这些毛病的人,都有不运动和肥胖的问题。如果能在吃药的基础上,改变生活方式,吃药+控制饮食+减肥+运动,这就是针对疾病的杠杆解,就是用最小的干预获得最大的利益。
无论是医生还是作为患者,我们都需要记住四个字“少即是多”。
在医生精进的道路上有一关是最难突破,但却是每个医生都要经历的,这是对我们生物本能的挑战:如何克服不理性的冲动。
先讲薄世宁自己的经历吧。话说在20年前的有一天,薄世宁接诊了一个20多岁的男性病人,他高烧3天之后出现浮肿,肌酐指数1000多,超过了正常值的十几倍,这个数值表明患者严重的肾功能衰竭,薄世宁给出的初步诊断是急进性肾炎,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书。
急进性肾炎如果治疗不及时,90%以上的病人会在6个月内死亡,或者是今后只能依赖透析生存。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后吓哭了,他哀嚎着让薄世宁救救他。薄世宁也太想把他治好,其他的医生都建议再观察一下,但薄世宁还是缠着上级医生坚持按照急进性肾炎治疗,给患者注射激素。
注射后的第二天,肌酐从1000多下降到了600多,似乎这就印证了薄世宁的诊断是正确的。但是不到一天时间,肌酐值又快速反弹,这就让他彻底绝望了。
第三天,紧急邀请国内著名的肾脏内科教授来会诊,教授认真看了病人的情况之后说:“薄医生,你只想到了急进性肾炎,但是忽略了两个细节,一是病人出血的速度明显增加,二是病人的尿液里有一层漂浮物。所以病人患的是流行性出血热。马上停止你的治疗,如果再使用大剂量激素,病人很可能出现消化道大面积出血。抓紧时间,赶紧使用抗病毒药。”
后来,按照教授的治疗方法,患者很快痊愈,万幸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教授说的两个细节,薄世宁确实也都见到了,按照他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遗漏这么关键信息的可能性很低,那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过于强烈的情感,控制了他的判断,所以让他对眼前关键证据置若罔闻。他差一点就给自己的亲弟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直到今天这个病例都在时刻提醒着薄世宁,不理性会让医生犯下巨大的错误。
菲茨杰拉德的那句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
薄世宁说:“一名医生,同时保有理性和非理性思维还能正常决策,这是一流医生的标志。”
毫无疑问,非理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中固有的两个方面。作为一流的医生,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需要相互转换。让医生完全抛弃非理性是不可能,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感情的医学是黑白冰冷的世界。
理性让医生在关键时刻正确的判断与行事,而感情让医学有了色彩和温度。医生同时具备理性和非理性,并且能够正确的转换调用,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医生精进路上的必修课。
薄世宁的科室曾经抢救过一个大面积软组织感染的病人,虽然他们用尽了全部的手段,但病人还是走了。当薄世宁拖着疲惫的身子沮丧的走回办公室时,听到了楼道里的哭泣声。他走过去,看到刚毕业的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博士在哭。他说:“我管了她7天,但还是没成功,我觉得自己对不起病人。”
薄世宁拍了拍他,心想:哭吧,一个医生的精进之路开始了。
说完了医生的精进,我们再来看看病人的修炼。首先,健康的智慧,怎么尽可能的让自己远离医院,远离疾病呢?
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就说过: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被突然发现的。生活中许多细枝末节的习惯,都决定着我们什么时候去医院。
我们确实对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确实不了解,但就正如我们之前用跑车来形容癌症一样,癌症跑车从生产到危害人体,其间要经过很多个环节,而只要打断其中的某个环节,都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薄世宁从高危因素、人体修复和疾病隐性期这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
高危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基因,比方说安吉丽娜朱莉,她携带一种乳腺癌易感基因1号,使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大大增加。
其次是慢性病毒或者细菌感染。比方说乙肝病毒可能引起肝硬化和肝癌,持续的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宫颈癌,长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有进展成胃癌的风险。
第三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我们中国,由饮食结构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
这种不良习惯就包括:钙、膳食纤维、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类、高钠饮食、含糖饮料摄入过多。
另外吃的东西太烫也是高危因素。如果食物温度超过65摄氏度,就会损伤食管上皮,导致上皮细胞加速分裂并长期处于修复状态,这就大大增加了发病的风险。
最后是肥胖,肥胖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是高危因素,自然应该知道怎么去避免他们所带来的伤害了。基因是我们没有办法的,我们可以做的是预防或者治疗慢性感染、戒烟限酒、不要吃过烫的东西,减肥和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远离疾病,这肯定是最可靠的建议。
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活着,人体的细胞和基因就在不断的受到损伤,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迈进了一条永远不可能逆流的生命之河。修复和代偿是我们得以生存的一个关键机制,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保护他们,薄世宁给了以下几点建议。
这样做可以清除身体里的衰老物质,有助于延缓皮肤和心血管老化。动物实验也显示,小白鼠如果只摄入正常饮食的70%,平均寿命延长28%左右。
睡得太多和太少都不好,熬夜会破坏肾上腺素等物质分泌的昼夜节奏,抑制免疫细胞对病原体和癌细胞的杀伤能力。而睡得时间过长,每天超过9小时,死亡风险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都会显著增加。
运动不仅可以增加人体能量消耗,还可以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并且有利于清除衰老物质,预防多种疾病,还能降低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和抑郁症的患病风险。相比之下,持续锻炼和体重正常的人群,平均寿命会增加7.2年。
以上三点,是保护并改善机体修复和代偿能力的有效方式。
健康饮食,节食运动,调整生活方式的本质,都是为了避免高危因素,改善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细胞依然在分裂,分裂就会带来基因损伤,基因损伤就会带来衰老和癌症。
很多病我们难以预防,而且很多病和癌症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第三个方面,应对疾病的隐性期,我们能做的就是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效果好、花费少,而且病人的痛苦小,生存率也高。
比方说,在没有肺癌筛查之前,我国有将近80%的患者确诊肺癌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失去了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机会,5年生存率只有16%。如果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就可以提升到70%。
薄世宁说:让你健康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病人修炼的第二个话题,我们生病了,到医院接受治疗,要怎么进行相关决策呢?在过去,很多人认为让医生全权决定就好了,在今天,很多人要了解治病的所有细节,每个环节都应该由自己决定。
这两种态度都是有问题的,那在疾病面前我们要怎么正确决策呢?
薄世宁举了个例子,话说,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肿瘤科医生卫教授,有一天她的父亲,因为尿血,怀疑膀胱癌进了医院,面临要不要做手术的选择。这时卫教授的身份是患者家属。
他虽然很清楚手术的必要性,但是这次手术对一位80岁的人来说风险也不小。他认为应该让父亲充分的了解情况,并让他自己来做出决策。
卫教授是这样跟自己的父亲说的:“以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不排除膀胱癌的可能,但也仅仅是可能。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手术,但是任何手术和麻醉都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也很犹豫要不要让您做这个手术。做的好处是能明确是不是癌症,以及解决今后发生的一系列棘手问题。而不做的好处是,目前已经不出血了,安稳一天是一天。”
过了几天,卫教授的父亲还是选择做手术,他说:“做不做手术由我决定,怎么做手术由医生决定,至于我能不能下得了手术台,则由老天来决定。”
卫教授的这个病例,毫无疑问就是家属协助病人做决策的典范。
但是我们这些不具备医疗知识的病人或者家属,要怎么进行类似的决策呢?
首先当然是要收集信息,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我们了解疾病的状态和治疗的利弊,用这些信息支持我们做出理性决策。
如何有效的和医生交流获得信息,薄世宁整理出了5个核心问题。同学们有必要刻意的记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5个问题的答案梳理出来,那么能够支撑我们做出选择的信息就已经掌握了。
另外在做决策时候,倡导医患双方共同决策。因为在疾病状态下,病人和家属的决策很容易出错。比如说在肾结石疼痛难忍的时候,病人甚至想切掉肾来止疼。比如越是亲近的人得病,家属越容易选择激进的治疗方案,而忽视了冒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越是时间紧迫,越是生死攸关的决策面前,病人和家属就越难以决策。
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医疗决策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通用原则。在医学的不确定性面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所有选择,都只能根据当下的信息、概率和病人的意愿做出,最终会如何谁也没有把握,所以结果不能完全作为评判决策是否正确的依据。
比方说,一个高龄老人的股骨骨折了,这个部位的骨折很容易造成股骨头坏死。他要不要做手术?不做的话,病人很痛苦,还会产生各种的卧床并发症。做的话,高龄老人将面临巨大的手术风险。要怎么选呢?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医疗决策当中很多,即便是医生自己是家属,也没有把握做出最好的决策。所以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面对疾病,与自己的爱人,家人和信任的医生一起决策,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就是最佳的选择。
薄世宁说:在疾病面前,掌握医患沟通的5个核心问题,做到最大程度的知情,学会彼此信任,与医生共同决策,这就是聪明的病人。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谈谈死亡,关于最后的告别,我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很多同学应该都和我一样,经历过亲人的离去。很多人会一直坚持让医生抢救到最后一刻。
如果我们自己是躺在病床上的人,我会怎么想?我希望家人和医生怎么做?我们希望怎么走完这最后的时光呢?
首先,什么才是我们所谓的“善终”呢?我们统一一下标准。
第一点,当然是无痛苦的死亡,当死亡降临的时候,人体的电解质、酸碱平衡会紊乱,癌症侵袭和肌肉僵硬都会带来剧烈疼痛。我们当然希望死亡是无痛的。
其次,公开承认死亡即将到来,我们无法回避,坦然的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我们希望在家中,在家属和朋友的陪伴中离世。死亡的过程也是一个告别的过程。
第四,内心的冲突和未尽的事宜得到解决,走得没有遗憾。
最后,用个人的宗教信仰,去安抚即将逝去的人,这是医疗技术完全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知道,无论是过度抢救还是治疗不足都会带来痛苦,过度抢救虽然能延长生命,但也是在延长痛苦。治疗不足是没能有效的干预死亡过程中的不适,同样也让这个过程充满痛苦。
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这些地区的死亡质量排名世界前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率先推行了缓和医疗,而我们中国起步较晚。
缓和医疗就是帮助临近死亡的人,获得我们刚刚所说的“善终”。它并不加速或者延后死亡,而是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安乐死加速了人的死亡所以在短时间内它很难被大众所接受,而缓和医疗没有。
它是用医疗的温情让病人舒适和有尊严的离开,比如说给病人补水,不让病人脱水而死;使用吗啡之类的镇痛药物,不让病人遭受疼痛的折磨;帮助病人翻身,活动肢体,减少肌肉僵硬的痛苦;使用利尿剂减轻病人水肿;处理恶心呕吐,改善呼吸困难等等。
这些都是用医疗的手段帮助病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程。
最后,我们倡导生前预嘱,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将如何离开。
2017年,琼瑶阿姨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封给自己儿子的信,其中有一段,就是他的生前预嘱,琼瑶说:
虽然你们一再说,完全了解我的心愿,会全部遵照我的遗嘱去做,我生怕到时候,你们对我的爱,会成为我自然死亡的最大阻力。
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我能做主时让我做主,万一我不能做主,照我的叮嘱去做。
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也就是ICU。不论什么情况,绝对不插胃管,如果我失去吞咽能力,就等于失去了吃的快乐,我不想那样活着。
不能在我身上插各种维持生命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那些抢救措施,气管切开、电击、魔肺也全都不要。
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琼瑶作为知名作家和公众人物,用生前预嘱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如何离开,也是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我们国家,尽管生前预嘱不像遗嘱那样有继承法的保护,在实践层面会有不被遵守的法律风险,但是毫无疑问,它是推动尊严死亡的一个有益探索。
最后的告别,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阿图葛文德医生说:“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这就是解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的全部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节目,希望你能和我一样,有所收获,祝各位同学,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