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开悟就是找到第三个“我”在哪里
开悟一直都被无数修行人当做最高的成就,并且将开悟赋予了无数多神奇的特性,仿佛一个人一旦开悟,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便能够上看一千年,下看一千年。
其实不然,开悟其实什么也没有,开悟最终的结果只为寻找那个一直跟随我们的透明人、隐形人而已。
人一直都是由三个“我“组成,身体我,大脑我和心灵我。
身体我很容易找,因为看得见摸得着,这个人长的帅不帅,身材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一看便知,因此绝大多数世人都把时间花在喂养身体我上面,吃喝拉撒成了他们一生最主要的追求。
大脑我也很容易感知,我们学习、我们讨论,我们思考、我们辩论、我们高兴、我们生气,都是很容易被感知的,那个念头在头脑中升起,我们很容易抓住。因此一部分人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开始追求精神的升华。
唯独第三个我很难找到。
何也?
因为第三个我——心灵我是透明的,是隐形的。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是也。
佛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两句,不知难住了多少修行人,苦苦修行,苦苦参悟,最终不得要领。
绕来绕去,始终停留在大脑层次的理解,以为通过大脑的理解,便可以参透其中奥秘,其实这样越努力,越迷失。
因为心灵是没有大脑的状态,企图通过思考、通过比较、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记忆、通过背诵、通过熟读经典,就觉得自己可以找到心灵我,恰恰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大脑越努力,最后越纠结,因为大脑如何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脑只要一动,就是“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样不就是走进了死胡同吗,心灵要的是“无”,但是大脑一运作就是“有”,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根本无解。
放弃一切大脑的努力,立即杀死大脑,心灵马上就呈现出来。
问题是如何杀死大脑呢?
如何达到没有大脑的状态呢?
禅宗大师们最喜欢的两种游戏就是:
第一,制造混乱,制造不合逻辑的情景。因为大脑能够理解符合逻辑的事情,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大脑就会短路,大脑就会死机,在大脑短路和时机的那一瞬间,大脑就暂时休眠了,心灵就有机会出现。
禅宗大师喜欢玩的第二种游戏就是当头喝棒,在弟子们完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之间做出荒唐的举动,大脑来不及反应,猝不及防,此时大脑也会死机。与第一种游戏效果一样。
我们不妨看一则禅宗公案:
马祖禅师到怀让禅师那儿学道,每天都坐禅,而且很用功。
有一次怀让禅师问马祖:“你坐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说:“为了成佛呀!”
怀让就拿了一块砖磨了起来,马祖觉得很奇怪,问他磨砖做什么?
怀让说:“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很是疑惑,说:“磨砖怎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答:“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又怎么成得了佛呢?”
你看,这就是师傅在制造一个荒唐的情景,让徒弟看到完全不合逻辑的地方,从而让徒弟有机会放弃大脑,哪怕只有一秒钟。
成佛也好,开悟也好,不在于坐。在于能否放弃大脑,没有执着、没有挂碍,不在于坐的姿势好不好、坐得久不久、腿痛不痛,这是毫不相关的。
如果像马祖那样不断地打坐,马祖可能成不了马祖,也开不了悟。一旦他明白砖头磨不成镜子,打坐也成不了佛,对打坐的执着就放下了。
第三个我很难直接描绘,但不是不能描绘,打比方、象征、类比、讲故事等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一旦找到第三个我,其实会让人很失望,如果之前怀有很高的期待,一定会失望。
第三个我是透明的,无色无味、无形无影,没有任何特异功能。
第三个我只是当下的“不观照的观照,不观察的观察”,因为第三个我的苏醒,就像一个严格的质检员,认真观照每一句说出口的话,每一个闪过头脑的念头,从而赋予了我们说出去的话和头脑中出现的思维不同的品质而已。
也就是第三个我的苏醒,在客观上能够让第一个我——物质我,第二个我——精神我表现得更好,而这里的难点在于:第三个我并不提出任何改正的建议,他只是一束光,三百六十度照亮思维的误区和思维的狭隘,从而让思维自己去做调整而已。
第三个我只是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而已,他很安静,只是当下反应和观照,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