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二度出山“结硬寨,打呆仗”
作者张宏杰也有自己的付费音频课程“曾国藩的24锦囊”。
节目文案7000字,音频约26分钟。
▌前情回顾
曾国藩在湖南湘潭首胜之后,挥师湖北,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收复了重镇武汉。在他自己的天下大计中,两湖地区乃是天下之根本,在此蓄积力量,方能顺江而下,取九江、夺安庆,最后图南京,平定天下。
那在两湖地区发展军事,必然离不开当地官僚系统的支持,但是曾国藩在地方上没有实权,因此调度不灵,遭遇多方掣肘,所以湖南巡抚一职对曾国藩极其重要。
咸丰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是他认为,曾国藩此人确实有真本事,以侍郎在籍振臂一呼,就集兵数万所向披靡。如果他日后反戈朝廷,何人可挡?就算他不造反,若是由一个汉人立下再造王朝之功,以后满洲八旗的威信何在?因此,咸丰刻意打压曾国藩,就是不给他地方行政权力。
随后,奉命进入江西作战的曾国藩,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陷入了绝境。
首先是军事方面,湘军水师在湖口全军覆没,曾国藩第二次投河自尽未遂。太平军重新夺回了长江航道之后,发起战略性反攻,很快便夺取了武昌,湖南大片地区再次糜烂。曾国藩一年多的战果得而复失。
翼王石达开率领太平军杀入江西,湘军接连败退,最后曾国藩被围困在南昌城内,眼看城破人亡,万分危急之际,石达开接到命令回撤南京,曾国藩这才绝境逢生。
在政治上,“长沙之辱”再现,江西全省官员都与曾国藩为敌,处处给湘军下绊子,设障碍。“江西之困”的这3年,是曾国藩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间。
正在此时,父亲的去世,成了他摆脱困境的良机,曾国藩借此机会上疏咸丰,恳请赐他督抚大权,不然便回家守孝。可惜,此时正值太平天国天京内讧之际,太平天国之祸指日可平。于是皇帝顺水推舟,批准曾国藩丁忧守制,这就相当于直接解除了他的兵权。
眼看天下将定,而自己失去了永载史册的机会,赋闲在家的曾国藩痛苦不已,夜不能寐性情大变。在极端痛苦中,他也开始不断的反思自己这十多年来为官带兵的种种情形,渐渐恢复了平静。
他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屡屡碰壁,不光都是他人的原因。自己的个性、脾气和处事方式都有诸多的问题。从前自己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以圣贤自命,却以小人视人。那设身处地,推己及人,那些被曾国藩冷眼相对则同僚,自然以冷眼与辱骂回应于他。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看似刚强,实则羸弱,真正的强者是那些看上去软弱退让的人,正所谓“大柔非柔,至刚则无刚”。
中国社会中那些曾国藩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与狡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有必要的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力量,为我所用。
蛰居在家的这两年是曾国藩的“大悔大悟”之年,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江西之困”以及被解除兵权的巨大挫折,成就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中年变法。此后的曾国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上天终究没有亏待他,很快脱胎换骨的曾国藩将再次出山驰骋天下。
▌一生挚友—胡林翼
那要说曾国藩的第二次出山,需要提及一个人,这个人是晚清重臣,也是湘军中的头面人物胡林翼。“曾胡”二人后世并称,这两个人的事业是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的。
曾国藩比胡林翼大一岁,两个人是湖南老乡,而且当年在翰林院是同事,可以说是有很深的渊源。
但是两个人在北京的时候关系其实很疏远。胡林翼出身官宦家庭,而曾国藩出身普通农家。所以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前者以风流闻名,留恋风月场所,而曾国藩则立志成圣,日省月修。
而且两人性格也截然不同,胡林翼是少年天才,自幼伶俐乖巧,长得也是一表人才。而曾国藩资质平平,内向儒缓。
在曾国藩眼中胡林翼就是个纨绔子弟,而在胡林翼看来,曾国藩就是个土包子。所以二人在京城的时候只有一些礼节性的交往。
但是后来,在抗击太平军的征途中成为了非常默契的战友。
胡林翼也有经过挫折之后的大悔大悟的转变,因为科场案受到牵连,遭遇挫败。他反思自己早年间放浪形骸的生涯,再度复出后为人处世风格也发生了大变,轻裘宝马纵酒狂歌的纨绔子弟形象全然褪去。
两人京城一别再次相见已经是13年之后的1854年。此时曾国藩正在长沙练兵。胡林翼发现早年那个拘谨的曾国藩,已经成了湘军大帅,性格在原来的沉稳踏实之外还有更多的干练、坚毅和自信。曾国藩也发现此时中年的胡林翼,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练,原来那种聛睨一切,浮动挥霍的一面已经被磨砺殆尽了。他们的沉毅之气与经世之识,让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并肩携手挽回天命人心。
曾国藩进军江西之后,奏调胡林翼来帮忙,于是成为了曾国藩的直属部下。在围攻九江的几次战役中,胡林翼屡立战功。湘军在湖口受挫之后,武汉再度沦陷。此时他已在曾国藩的提携下任职湖北按察使,因此他请求回去支援武汉。
眼下虽然江西战事紧张,但曾国藩还是慷慨的放胡林翼西上,并给了6000精兵,以助他成就功名。
1855年的时候,原湖北巡抚因为城破自杀,朝廷任命胡林翼为湖北巡抚,从此他就成了封疆大吏。
巡抚这个职位曾国藩欲求不得,却直接给了胡林翼,可见咸丰皇帝对胡林翼的信任是远胜曾国藩的。咸丰一直对曾国藩心存芥蒂,现在又故意把这个职位给胡林翼,也有分化湘军,相互制衡的考虑在内,这就是咸丰的用人之术。
曾国藩对此当然很意外,自己梦想多年不得的位置,自己的部下却如此轻松就得到了。此时胡林翼的地位已经比自己更高。也许曾国藩心中会掠过一丝嫉妒,但他最终还是高兴,因为毕竟胡林翼是自己人。
后来曾国藩泥兵于九江城下,而胡林翼攻打武汉,向曾国藩求援,这真是给曾国藩出了个难题。不增援,那武汉确实拿不下来,但是如果增援,自己将安慰难保。
最后曾国藩还是把自己的安慰放在了天下大局之后,派出了精锐部队支援胡林翼。这支部队一派出,使得湘军的重心也从江西转到湖北,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处于湘军集团的第二位,现在军事上也是处于第二号人物了。
从此他坐困江西,一筹莫展,正如上期节目我们所说的,曾国藩因此在石达开的进攻之下接连败退,差一点就被困杀于南昌城。而胡林翼在得到这只精锐部队之后,却屡立大功。所以曾国藩的这次自我牺牲,是曾胡二人一生交往中的关键点。
曾国藩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胡林翼想方设法的找机会想让咸丰重新启用曾国藩,但是结果都被咸丰强硬拒绝。
在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带着万大军出走,在1858年进入到了浙江。浙江可是国家重要的税赋基地和重要的军饷来源。胡林翼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说自己正在安徽用兵,无力兼顾浙江,请朝廷安排曾国藩带兵救援。
咸丰一边看着彻底消灭太平天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边环顾四周也确实无人可用,只要同意让曾国藩出山。
当时咸丰还担心曾国藩因为之前的事情赌气不愿意回来,会不会和自己谈条件。可咸丰不知道,曾国藩在家里可是在日思夜想就盼着他的召唤。所以曾国藩一接到上谕,二话不说立马启程。
▌脱胎换骨
这次出山,曾国藩的处事方法大变。
首先是和皇帝打交道的方式一下子就变得柔软了很多。之前记得吗?他给皇帝上的那道教训皇帝三大错误的折子,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后来面对皇帝的瞎指挥,曾国藩是强硬的顶撞回去,说与其兵败你治我一个欺君之罪,不如你现在就治我一个退缩不前之罪。他之前与皇帝交流,言语是如钢似铁。
这样的交流方式,咸丰就觉得他桀骜不驯,难以驾驭,这也是对他不信任,迟迟不给他实权的最大原因。
现在曾国藩的奏事风格大变,平实沉稳,非常的谦逊,之后面对咸丰的瞎指挥,曾国藩也不直接回绝,而是学会了找各种借口打太极。虽然结果还是一样不听你的,但是这让咸丰皇帝就好受多了。
面对之前的同僚,大家都发现曾国藩变得似乎都不认识了,他变得和善、谦虚也周到了。
之前他以圣贤自名,以小人视人,看谁都是混蛋,动不动就上奏弹劾。这次出山启程前,首先就给自己打交道的大小官员们每人写了一封信,惠乞指针,也就是说说请你指导指导我,教教我,该怎么办。
甚至到了长沙之后,他登门拜会大小衙门,甚至就连小小的长沙县衙都亲自造访。你看,曾国藩自降身段,腰板一下子就软下来了。
之前他做事从不将就虚文俗套,现在也和其他官员一样注意礼仪排场,之前对官样文章从不理睬,现在则每信必回。
之前的曾国藩,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聛睨众人,现在他则努力的包容官场中的丑恶,设身处地的体量他们的难处,交往的时候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的时候,也啖之以厚利。
你看,曾经的曾国藩,就像是是斑马群中的野马,自然被群起而攻之,如今他在自己身上也刷上了条纹,告诉大家我也是你们的同类。
这一次的改变让曾国藩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再到江西,人人惬望,大家都很高兴。从此他用人筹饷都顺利了很多。他自己也满意的说:我往年在外,与官场落落不合,到处荆棘,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
我们看到,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愤青,单线思维,愤世嫉俗,做起事情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因此处处碰壁。那在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之后,他终于在与全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润了。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有志青年被社会抹平菱角,最终堕落的故事。曾国藩的圆滑并非他性格中所有,而是靠一次又一次挫折中悟出来的,从质朴方刚中升华出来的。所以他的市侩是以刚正为基础的,与世俗的油滑机智不可同日而语。
在历经千百磨难之后,他的初心并没有变化。他依然用圣贤要求自己,渴望改变这个世界。其中具体的细节,我们在后面总结曾国藩一生财务状况的时候我会再和大家细说。只是现在曾国藩不再觉得用雷霆手段就能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现在更加相信这片土地需要一种日将月就的浸润之力。
他从自己做起,浸润周围,培养出一批人才,占据要津,在通过这些人辐射影响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与国家。因此曾国藩在做官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培养人,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
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以平定天平天国而永载史册的,然而他晚年的时候对自己的贴身秘书赵烈文说:“我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其余的精力都花在了与官场作战上。”这句话说的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当时中国成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
多少方正之士被中国社会的“特色”磨得一事无成,而曾国藩在与世界的一次次冲突中斩关夺隘,终于修得“内圣外王”伸缩如意。
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在当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遇之事,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坚苦,如斯而已。
▌三河惨败
曾国藩蛰居在家期间,在胡林翼的调护下,湘军抓住了天京内讧的机会,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拿下了九江,并收复江西全境。
但谁曾想到天平天国垂死病中惊坐起,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起用了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二人围魏救赵,进军安徽,解了南京之围,还把江北大营的清军调动了出来,然后一记回马枪攻破江北大营,陈、李二人一战成名,太平军也士气大振。
当时李续宾是湘军最重要的将领,咸丰十天内连下7道圣旨,命他移师安徽,夺回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结果李续宾孤军深入在三河城被太平军围攻,六千最精锐的湘军部队全军覆没,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都死于军中。
曾国藩得知消息后嚎啕大哭,三河之败使得湘军实力大衰,与当年湖口惨败相当,胡林翼闻讯更是吐血倒地,当时他正在家中丁忧守孝,因此一败不得不仓皇复出。
▌结硬寨,打呆仗
在多方努力之下,咸丰同意曾国藩与胡林翼合兵一处,共谋恢复安徽。收复安徽的关键在于重镇安庆。当年曾国藩的天下大计是占武汉、克九江、夺安庆,最后图南京。现在武昌和九江已经拿下,下一个目标就是安庆。
要说湘军如何拿下安庆和后来的南京,就必须要说到曾国藩的作战原则,同学们都知道“结硬寨、打呆仗”。
之前我们说了湘军的组织原则和用人原则,而曾国藩的作战原则也非常体现他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太平军非常善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总是能够避实击虚,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为了针对太平军这样的灵活游击战,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这六字真言。他作战十余年,只知道结硬寨,打呆仗,从来没有用过奇谋制敌。
这种打仗风格看起来非常的笨,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结硬寨。湘军行军都是半天赶路,半天扎营。每天扎下营盘,不管有多累,都必须围绕营地挖出两道两米深的壕沟,再筑起两道三米的高墙,把自己给保护起来。
挖沟修墙是非常费力的事情,他活生生的把湘军变成了一支民工建筑队,行军如同蜗牛,每天只能走不到30公里。之所以会这么做,因为在刚刚成军的时候,营寨经常受到太平军的奇袭,损失严重。所以,曾国藩总结经验的应对之策就是扎硬寨。
曾国藩一辈子做事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扎实牢靠,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就是他人生哲学的最好体现。结硬寨首先是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先保证自己活下来,我不主动出击,等着你来进攻,这样你就容易犯错误,只要抓住你的错误,就能击败你。
哪怕是我要攻城略地,我也用这样的方式反客为主。每到一座城下,先发挥湘军民工建筑队的特长,在城外挖两道长壕,筑起高墙。里面一道沟是为了断绝城中粮草,防止你突围,外面一道长壕是为了抵抗外来援兵的进攻。这样湘军就在别人的城下有了自己的坚固营盘,反客为主。
湘军就像是一条巨蟒,城中的敌人就是猎物,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猎物紧紧围住,活活把敌人给一点一点的勒死。
被围困的敌军为了不饿死,不得不主动突围,出城来攻打壕沟,而不是站在城墙上等着湘军的进攻。之前曾国荃拿下吉安,胡林翼攻克九江都是用这样的办法。
湘军用这种办法攻城,确实让自己的生存概率最大化,而问题就是时间拉得太长,工程量也极大,攻下一座城池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等到战争结束,城外的地貌都全部被湘军给改变了。
从1860年的4月,曾国荃开始挖壕沟围城,一直到第二年的7月份,围困了安庆城15个月之后,城里终于是断粮了。城中老鼠、树叶、草根都被全部吃完,饿死的人一天比一天人多,白骨沿路,惨不忍睹。这期间太平军也是不停的组织营救,湘军围城打援,不断的阻击太平天国的援兵。现在已经到了最后时刻,陈玉成准备拼尽全力最后一搏,分兵十路扑向曾国荃的长壕。同时城中的太平军也拼死突围。
这场战斗极其惨烈,曾国荃自然是火力全开,在壕沟前编织起了密集的火力网,甚至直接用大炮轰击冲锋的太平军,每一炮下去都是一片血泊,尸体都堆积得挡住了冲锋路线,太平军专门派人搬运尸体,清理道路,继续进攻。
这次血战持续了一天一夜,但是依然没有突破曾国荃的防线,太平军损失惨重,伤亡一万多人,湘军在这24小时里消耗掉了17万斤的火药,50万斤的铅弹,双方战斗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两军将士都将英勇之气展现到了极致,令人泪目。
几天之后,曾国荃成功用炸药轰开了安庆城墙,湘军像洪水般涌入,城中守军一万多人被尽数屠杀。陈玉成远远的看着安庆满城大火,望而兴叹,率军退走。
曾国荃因安庆一战抱得大名,因围城战法获得外号“曾铁桶”。
收复安庆意味着南京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平定太平天国已经没有太大的悬念了。
曾国藩与胡林翼非常激动,赶紧向皇帝上奏,可惜咸丰皇帝没来得及看到这个捷报就驾崩了。
咸丰皇帝的一生其实说起来也是相当的悲催。
刚刚当上皇帝,太平天国就在广西起义,他每天都在想方设法调兵镇压,结果局势越来越乱。紧接着,捻军又在北方起事,活跃于淮河南北,兵力超过十万。东南沿海又冒出个天地会,福建、上海、两广到处都是起义者。此外云南、贵州、四川也是小股起义遍地。关内18省,14个省都战火熊熊。
内乱正盛,外夷并交。就在曾国藩围困安庆的时候,英法联军从沿海一路打入北京,纵火烧了万园之园圆明园。清朝割地赔款,丢失了150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样密集的打击,全部落在了咸丰头上。从坐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哪天是消停的。他终于也得出了个结论,自己是真的不适合当这个皇帝,越是投入指挥,局面就越发的不可收拾。执政的最后一段时期,他也就从早年的励精图治转入了另一种生活状态,变得醇酒妇人,及时行乐。
他刚刚过完自己31岁的生日就一病不起,草草安排好八大臣辅政之后便气绝升天。一直到死,他都不知道安庆克复的消息,更不知道平定天平天国的大局已定。
得知皇帝归天,曾国藩也是百感交集。这个和自己作对了一辈子的皇帝,最终竟然是这样一个凄凉的结局。
在咸丰皇帝去世不久,胡林翼也去世了。在围攻安庆的最后阶段,胡林翼已经神形委顿,还不到50岁,看上去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攻克安庆,给了胡林翼最后的安慰。半个多月之后,他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年仅50岁。
胡林翼与曾国藩,可谓是相互理解、支持、砥砺前行了一辈子,胡林翼一直对曾国藩的恩情念念不忘,终生也都对他敬重有加,二人一生的友情确实值得称赞。
那咸丰皇帝去世之后,中央政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故?曾国藩的命运又将如何?天平天国经营了十余年的大本营南京,又是如何被曾国藩攻破的呢?下期节目,我继续再与您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