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南京城破天下定,急流勇退身安得
张宏杰老师也有自己的付费音频课程:“曾国藩的24锦囊”。本期节目的文案7600字,音频约27分钟。
▌前情回顾
1858年48岁的曾国藩得以二度出山,一方面是因为一生挚友胡林翼的多方运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咸丰皇帝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他。
这次复出曾国藩的处事方式大变。面对皇帝,变得柔软谦逊了,面对同僚,变得和善周到了。曾经的他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青年,像是斑马群众的野马,因此被群起而攻之,现在他在自己身上也刷上了条纹,这样的改变让他此后在官场上变得如鱼得水。
晚年的曾国藩说,我这一辈子与农民军作战消耗的精力不过三四,其余的精力都花在了官场斗争上。
这是任何一个想在当时中国做事的人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多少方正之士,被中国社会的特色磨得一事无成,而曾国藩在与世界为敌这么多年之后,终于修得内圣外王之道。
曾国藩带领湘军的作战原则就6个字,叫做“结硬寨、打呆仗”,通过挖壕沟筑高墙,相当于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坚固壳里,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让别人来进攻,等着对方犯错。
这样的战法极大的体现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那怕是进攻城池,湘军也是用壕沟和高墙把敌人围困起来,反客为主,等待敌人突围。
之前曾国荃拿下吉安,胡林翼攻克九江都是用这样的战术。
按照曾国藩的天下大计,武汉和九江都在自己手中,下一步就是克复安庆。经历了一年多的围困和几次浴血奋战,安庆克复的捷报终于传回了朝廷,平定太平天国的大局已定。
可惜咸丰还没有接到这一捷报,就去世了。紧接着与曾国藩砥砺前行一辈子的挚友胡林翼也撒手人寰。
咸丰一死,大清中央的政局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曾国藩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辛酉政变
在围困安庆的过程中。太平天国击破了江南大营,最高统帅两江总督何桂清逃跑。在多方的运作和努力之下,曾国藩终于是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两江总督的任命。总督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但是比省委书记的管辖权的要大得多。
一个总督是统管几个省的军事和行政大权。曾国藩的两江总督,是统辖江苏、江西和安徽三个省,之所以叫两江,是因为之前江苏和安徽是一个省叫做江南省,所以江南江西统称两江。
另外我们经常听说的两广总督,就是统辖广东广西,湖广总督,就是湖南,湖北。云贵总督,云南,四川,总共有8大总督。地位最高的叫做直隶总督,管辖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和山东的一部分。
现如今,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又手握湘军兵权。他无疑已经是大清朝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了。
咸丰死了之后,接替皇位的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才6岁。所以咸丰在死前安排了以肃顺为核心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但是这样的权利安排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当时咸丰的亲弟弟,手握外交大权且非常能干的恭亲王奕䜣,竟然没有安排他的位置。另外,关于小皇帝的两位母亲,嫡母慈安和生母慈禧也没有明确的权利安排,这就为之后的政变埋下了巨大隐患。
结果咸丰死了才两个多月,醇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叔嫂二人就发动政变,把八位顾命大臣都给踢出了局,肃顺等三人被诛杀,史称辛酉政变。
这让曾国藩惶恐不安,因为谁都知道肃顺很支持他,所以他是肃顺这条线上的人。然而曾国藩一生为官不攀附个人的原则在这个时候又救了他一次。肃顺虽然推崇曾国藩,但是他们两人并没有建立超越官场的私人交情。所以慈禧在肃顺家里搜出了很多的书信,唯独没有曾国藩的,这就让慈禧对其非常的信任。
曾国藩在辛酉政变之后,权位反而更进了一步,朝廷把浙江省也划给了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在加上浙江,一人节制四省,在大清朝可是前所未见有的事情。
事实证明,慈禧和奕䜣的组合比咸丰要明智,他们更清楚消灭太平天国就一定要重用曾国藩。因此,曾国藩在官场上进入到难得的顺境。他紧接着把自己统辖的四省的巡抚也就是省长,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嫡系。朝廷为了配合湘军作战筹饷,全国范围内调整了封疆大吏的任命。
像是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四川总督,湖南巡抚,湖北巡抚全部都换成了曾国藩的故交旧友。有了这么好的政治环境,曾国藩可以从容部署剿灭天平天国的最后大计了。
曾国藩制订了3路大军,展开了全面反攻:
- 东路: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创建淮军,以上海为根据地,收复江苏全省。
- 南路: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楚军进军浙江,收复杭州。
- 中路:曾国荃自安庆顺江而下,直指太平天国首都,南京。
▌雨花台大战
攻克南京,这将是太平天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攻坚战。为此,曾国藩部署了4支兵力,除了曾国荃的一支,分别还有西,南,北三路。本来是打算复制安庆之战,让自己的弟弟围城,其他三路打援。
然而,曾国荃用兵太锐,全然不顾曾国藩多次的劝阻,他一路攻城拔寨,一口气打到了南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安营扎寨,准备要夺下这天下第一功。
其他几路部队被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一时间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在南京城下,扎好营盘之后,曾国荃兴冲冲的带着几名副将,外出巡视,领略一下这座江南名城的风采,也估计一下需要挖多长的壕沟来把它围起来。
这一走才发现大事不好。南京城墙,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墙,而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当初明太祖修这种城池,前后花了21年。周长96里,墙厚14米,高达二三十米,规模极其宏大。
曾国荃走了一天都没能看到全貌,这下他彻底傻眼了。安庆的城墙不过9里多,他们修了70里的长壕来围困,眼前的南京城墙96里,十倍于安庆,难道要修700里的长壕吗?那岂不是要和秦始皇一样修一道长城起来了?
他手上只有两万多人,洒在南京城外就像是胡椒面撒在锅里一样,根本看不见影。现在他后悔没有听哥哥的话,不应该轻率进兵了。
太平天国一看曾国荃都冲到脚下了,那还了得。正在上海作战的李秀成率十万大军迅速回援,抓住曾国荃孤军暴露的机会发起猛攻。
他赶紧写信向曾国藩认错加求救,其实不等曾国荃开口,曾国藩就已经四处发出调兵令,但是各路军情都紧急,曾国藩也没有办法。
但是他判断说,李秀成的这次围攻不可能持续太久,长江水运航线被湘军牢牢控制,而他手上的十万大军每天要吃掉上千石的粮食,如果没有水上航道仅仅依靠陆运的话是不可能满足长时间作战的。所以李秀成坚持不了多久。
“只要你能顶住一个月,太平军必退。”
雨花台大战持续了46天,正如曾国藩所预料的,太平军因为粮草不继只得撤兵。曾国荃终于算是顶下来了,但湘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曾国荃作战的曾国葆在战后不久因为操劳患病而死,曾国藩又失去了一个弟弟。
雨花台大战之后,曾国荃胆气复壮,他派人回湘募兵,在加上曾国藩不断的调兵支持,围城的湘军逐渐增加到了5万人。
▌最后一战
旷日持久的南京攻防战开始了。面对南京这座坚城,曾国荃真的是百计尽施,攻坚、偷城、地道、间谍,想尽了一切办法,都不成功。他每天绕着南京城转,查看敌人漏洞,常常策马日行百里,精疲力竭,刚满40就满头白发,曾国藩听闻都大为吃惊。
转眼间3年就这么过去了,在这3年时间里,李鸿章、左宗棠他们各地的战事都已经平息,全天下的目光全部聚焦到了“曾铁桶”的身上。
曾国荃为此情绪焦躁,常常生气,身体是越来越差。哥哥曾国藩是一封又一封的写信劝慰。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坚信“人定胜天”,他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湘军创世之初,曾国藩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当的自负,认为天下事,只要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但是从他被罢黜回家大悔大悟之后,“天命”两个字频繁的出现在他的辞典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悟到,人力其实是很弱小的。
攻克南京这样的历史大事,完全掌握在上天的手中。这些大事背后,有着天时、历史、人心等诸多力量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只需要尽自己的能力,而不必把太多无法承受之重,揽到自己肩上。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曾国藩还说:我们看过这么多的人,真正出力的,却不一定成功,而成功的人又不一定幸福。更何况功名富贵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心胸开阔,自己才能得到好处。
一直到1864年6月16日。湘军挖的一条地道侥幸穿到了南京城下。第二天中午,随着一声巨响,南京城墙崩塌,湘军蜂拥而入。
曾国荃仰天长叹,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到头了。南京城破,此时正在进行激烈的巷战,曾国荃没有继续指挥战斗,而是拿起笔给皇帝和慈禧汇报这一天大的喜讯,3天没有合眼的他写完奏折之后倒头大睡。
两天之后,半夜3点,曾国藩被从睡梦中叫醒,他已经猜到是什么消息,颤抖的握住这封公文,看完之后曾国藩百感交集。从1853年创建湘军到今天,整整12年了,在这12年里,他失去了曾国华、曾国葆两个亲兄弟,把数万同乡送进了鬼门关,自己更是多次自杀,数次濒危,承受了超过常人耐受极限百倍的艰难,才换来这一张捷报。
▌天平天国的罪恶
平定太平天国,到底是功还是过呢?从晚清民国的革命党人到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曾国藩镇压了代表进步力量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不可饶恕的罪恶,我们也来听一听不同的声音。
之前在曾国藩一起次出山办团练的时候我们就说过,太平天国的一大罪恶在于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毁灭者,如果他成功了,那不仅仅是改姓易号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国家都将被外来文化所统治。
除了文化理念之外,太平天国的地方治理能力也是远远低于清政权的。他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正规的地方财政体系,物资供应的来源竟然就是横征暴敛。只要占领一座城市,太平军士兵就被奖励3天的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那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暴行,自然可想而知。
在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天国官僚队伍迅速膨胀,他们开始大肆追求物质享受,所以洪秀全虽然说“轻徭薄赋”,但其实摊牌到老百姓头上的任务,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负担能力。人民的生活状况是远不如在清朝统治下的。
有一位西洋人,在1860年的时候到了清政府统治下的苏州,那里的繁华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年之后,他故地重游,这里已经被太平军控制,苏州的破败与荒芜令他难以置信。
那些悲惨的个体镜头我就不再描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书中自己去看。
他最后总结说:“在太平天国沉溺饮宴作乐的这十年中,他是否有什么业绩?什么都没有。它是否曾对人民给予了最起码的尊重或一般的同情,哪怕是淡漠的宽容?有谁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吗?它究竟是一场抱着摆脱沉重枷锁的宗教民众运动,还是血腥的劫掠呢?答案应该再明显不过了吧?”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评价说:“中国所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西方的长处,应该是他们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的缺点。太平天国要搬来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而西方的近代化正是从与这个缺点的斗争中生长出来的。天平天国统一中国,那就将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有没有把中国推向前进尚可讨论的,但他确实阻止了中国的倒退,阻止了中国的中世纪化,这就是他的最大的功劳。”
太平天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在一亿人以上。无论如何,现在这场持续了14年的大规模屠杀和动荡,终于告一段落了。
▌飞鸟尽,良弓藏
曾氏兄弟满心以为,立下如此天字第一号的大功,朝廷一定会立加颁赏。可不料皇帝发下的谕旨不是表扬,而是对曾国荃严厉的指责。
批评说曾国荃在南京城破之后应该积极指挥战斗,结果你竟然跑回营房写奏折,怎么?这么急着表功么?
这道上谕语气非常的不客气,字里行间尽显对曾国荃的厌恶之情。紧接着又一道上谕下来,追问南京财富的下落。据说南京城中是金山银海,现在城破了怎么没听你们提起呢?如果真的有巨款,你们当然应该上交国家。
另外还说,曾国藩倒是儒臣出身,修养有素,朝廷是放心的。可是曾国荃就不行了,可别承受不了几天皇恩就被拿下了。
朝廷的这两记闷棍打的曾国荃是晕头转向,获胜的喜悦顿时烟消云散。他不禁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因两个,一个是朝廷的猜忌。
攻陷南京之后,朝廷封曾国藩一等侯,封曾国荃一等伯爵,表面上看二人的名望在这个时候达到了顶点。
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步入到一个极其危险的转折点。因为狡兔已死,走狗当烹。曾国藩手握重兵12万,现在他自己已经取代太平天国成为了清王朝最大的威胁。所以慈禧对于他们兄弟俩的疑惧之心大增。
于是朝廷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迅速提拔和扶持其他的湘军将领,特别是那些和曾国藩关系不好的人,比方说是左宗棠、沈葆桢这些人,意图分化湘军。另一方面就是积极打压曾国藩的嫡系,最突出的就是曾国荃。
第二个原因,是朝廷对曾国荃的贪婪素来厌恶,南京城破之后的大抢劫和大屠杀更是让他臭名昭著。
野史记载说,多年之后,左宗棠问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说你这一辈子成功的秘诀是啥啊?曾国荃说:“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这则野史确实透露出了真相。
曾国荃的部队有两大特点,贪财能抢,残酷好杀。他的所谓“赏罚分明”就是谁敢退后就杀,打了胜仗就抢。所以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以“搜剿”为名,大抢3天。
曾国荃围困了南京城三年,最后军饷都已经拖欠了一年多,士兵们靠喝粥度日。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人人都有个信念,南京城破,大家都发财。曾国荃对手下的心思当然心知肚明,他默许了,也算是给这些追随自己的老乡最后的补偿。
南京城破之后,湘军在城内见人就杀,见财就抢,杀得南京城血流成河,尸体扔进秦淮河,把河水都堵死了,真可谓是生灵涂炭。这次大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所有无名小卒都发了财。不仅城内的金银财物被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物上的木料都被拆了下来,从城墙上吊出去,用船运回湖南。顿时整个长江全部都是湘军往湖南运送财物和妇女的船,日夜不停。
曾国荃当然是要为此事负主要责任,但曾国藩的责任也是跑不掉的。我们之前说,曾国藩建军之初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及“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来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所以当时是军纪严明的。对曾国荃这些将领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他绝对不会容忍这样大肆抢劫的事情出现。
然而,湘军的军纪变坏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就是拿下安庆之后。因为攻克安庆,意味着天下大局已定,拿下南京只是时间问题。
那对于弟弟曾国荃的约束放宽,是在曾国藩蛰居在家“大悔大悟”之后。其中有这样一个原因,曾国藩之前,以圣贤要求自己,每年都没有什么钱寄回家。
后来他回家守孝住了两年,才了解到父亲生前操持这个家有多么的不容易,自己当了这么大的官,但是在老家的亲戚,包括自己的亲姐姐亲妹妹,日子竟然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
想到之前父亲生活拮据,但却又不敢向自己这个儿子开口要钱,他心里非常非常的难过。于是,再度复出之后,他对曾国荃的敛财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曾国荃是一个非常大方的人,他有钱了会照顾整个家族,这就弥补了自己对于家族内心上的愧疚。
很多人觉得曾国荃在南京捞到了巨大的财富,可是经过考证之后我们还是要说句公道话,他虽然放纵部下大肆抢劫,但是自己的收获也并没有十分巨大。并没有像传闻那样有数千万两白银,大概就几万两。所以曾国荃并不是那种巨贪,他的敛财程度,没有超过湘军将领的平均水平。
在此之前,曾国荃的名声就不好,但是朝廷需要他卖命,也就没说什么。现在仗已经打完了,也该收拾收拾他了。
▌自剪羽毛
曾国藩深知,这两道上谕虽然是下给曾国荃的,但实际上也是在敲打他。对朝廷的猜忌,曾国藩是早有心理准备。
他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偏,月亮圆满之后,就要出现缺陷了。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到达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稍有不慎,必生祸患。
曾国藩熟读史书,古往今来,能做到他和曾国荃这样高位,兼有大名大权的人,能平安降落的非常少,翻阅23史,估计就只有郭子仪一个人结局还算不错。
这句话可不是曾国藩危言耸听。我们随便点几个看看,商朝名臣比干被掏心,秦朝开国功臣李斯被秦二世腰斩,汉朝开国功臣韩信被刘邦给剁了,宋代岳飞血洒风波亭,明朝名臣于谦上了断头台,明末将领袁崇焕更是被千刀万剐。
清代的那些名臣,鳌拜、年羹尧、隆科多、肃顺,都没保住自己的脑袋。还有一些人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也结局悲惨。像是唐代的魏征虽然得了善终,死了之后却被唐太宗把坟被刨了。宋朝名将寇准,为国家做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却丢官罢职,死在了发配的路上。
此时的曾国藩明确的知道,自己兄弟两人要想全身而退,必须自剪羽毛,放下手中的一部分权利。他的应对之策,一是让曾国荃辞职回家,二是裁撤湘军。
既然现在朝廷这么讨厌曾国荃,那好就让曾国荃以身体欠佳,难当大任为由,请辞回家。等到时过境迁,朝廷的猜忌之心解除之后,他复出的机会还有很多。果然不如曾国藩所料,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就被重新启用,任职山西巡抚,他最后也是当到了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地位非常的高。
另外,攻克南京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曾国藩就立即下令裁撤曾国荃直接指挥的湘军2万5千人。一年多后,曾氏兄弟直辖的湘军被尽数裁撤。曾国藩的这一举动,极大的减轻了朝廷对他的疑虑,也使得湘军后期带来的诸多弊端一了百了。像是军纪败坏,经常骚扰地方,这些问题都随着军队的裁撤,一并消失。
朝廷对曾国藩的表现也是非常满意,一方面就不再追查曾国荃的经济问题,也放手让曾国藩治理两江,对湘军嫡系的那些骨干官员也是放手任用,也不在追究南京城财富的下落,而且曾国藩报效的3000万两军费,也不需要户部审查,直接予以报销,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后面的节目我们再说。
曾国藩就依靠这两条策略,完成了政治上的退却,缓和了与中央的矛盾,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化险为夷,渡过难关。要知道当你手握大权的时候,要自己放弃权杖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历史上,能像曾国藩这样完成这种转变的人凤毛麟角,而身败名裂,兔死狗烹者则史不绝书。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历史经验有多丰富,政治嗅觉有多灵敏。
好了,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故事讲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了,后面我们会梳理一下曾国藩一生的财务状况,他到底是一个清官还是贪官?由此也可一览大清朝的财政制度。我们还会聊到曾国藩与左宗棠,与李鸿章一生的关系。还有他如何睁眼看世界,昌洋务,又如何处理天津教案,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