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浪潮之巅》(吴军博士)

4、英特尔与PC行业三大定律

本期文案6700字,音频约24分钟。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著名的英特尔公司,然后再总结一下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三大定律。

▌时势造英雄

英特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但凡经历过个人电脑时代的同学,都不可能不知道它。从我上小学时候所说的386、486电脑,这个数字其实是英特尔处理器型号,到现在的酷睿I5、I7也都是出自英特尔之手。人们甚至将整个个人电脑时代就称之为WinTel时代,也就是微软的Windows加上Intel的处理器。

50多年来,英特尔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提高个人电脑处理器的性能,用它自己的宣传语来说,它给了每台计算机一颗奔腾的心。到今天,这家公司的市值达到了2300亿美元。

可是英特尔从1968年创办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与IBM、惠普这些公司比起来简直就像是个小婴儿,一个是因为是一家小公司,另一个是它的产品都是服务低端市场的。

在80年代之前的时候像是IBM这样的计算机公司都是自己生产处理器,它们代表着处理器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而英特尔的产品只是用来补充这些大佬看不上的低端市场。

1981年,IBM进军个人电脑市场,于是推出了IBM PC,但是大佬懒得自己生产处理器,于是就拿来英特尔的8086处理器直接用上了,结果这让英特尔一举成名。紧接着它又推出了与8086完全兼容的80286处理器,也用在了IBM PC上。

后来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的兼容机厂商,为了兼容大佬的IBM PC,于是纷纷都选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

英特尔看准了时机,投入了3亿美元研发下一代芯片,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豪赌,结果它赌赢了,凭借80386完成了一统兼容机江湖的伟业。

经过不断的迭代更新,至到1993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这个时候才算是彻底甩掉了低端弱小的帽子。到今天,英特尔已经垄断了个人电脑处理器的市场。

这就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感觉,它的崛起似乎就是历史的必然。在整个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当中,只有操作系统开发商微软和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占据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与摩托罗拉之战

在个人电脑时代,英特尔遇上的唯一重量级对手就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摩托罗拉,正如一个新的霸权总是在击败了一个老的霸权之后才得以建立一样,英特尔的崛起也是依靠击败老牌半导体公司摩托罗拉来实现的。

摩托罗拉成立于1928年,一直到80年代之前,它在资金和技术等各方面都是明显强于英特尔的,但它最后还是输了。

首要原因看上去,当然是因为IBM PC使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让当时技术相对落后的英特尔反而借助着兼容机普及的机会,占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除此之外摩托罗拉还有它必败的原因隐藏在其内部。

首先,它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公司,摩托罗拉与自己的员工之间,还是传统的雇佣关系,绝大部分员工是没有什么股票期权的,所以公司业绩和个人员工的利益关系不大。而英特尔则是典型的硅谷公司,工作强度非常大,但大家平均的股票期权也多。当时硅谷几个比较好的学区,不少房子都是被英特尔公司的员工买走了,要知道这些房子是靠工资一辈子都买不起的。

这就像是现代人评价中日甲午战争,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就算武器装备差距不大,战争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悬念,处在专制农业时代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工业化国家的军队的。而英特尔与摩托罗拉之间的竞争也是一样的。

其次,两家公司主帅的水平相去甚远。当时英特尔的CEO是安迪·格鲁夫,他是PC时代最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几次都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CEO。英特尔在他的手上,被打造成了连续30年飞速发展的明星公司。

而摩托罗拉呢?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是高尔文兄弟,当时已经传到孙子手里。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高尔文家族身上应验了,三代人是一代不如一代。当时的CEO,如果他不是高尔文家族的人,那以他的能力永远都不可能坐上这个位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英特尔比摩托罗拉更加的专注。半导体只是摩托罗拉的一个部门,而处理器又是半导体部门的一项业务,但是对于英特尔来说,处理器芯片却是它的一切。

摩托罗拉就算在处理器的竞争上输了,也不过丢失了一片阵地而已,但是英特尔在这里失败则是灭顶之灾。

摩托罗拉曾在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对讲机、手机和电视接收器等诸多领域都有发展,而英特尔从一开始就非常专注,虽然它早期也做过电脑内存,但后来把这块业务主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世界挣了很多钱,认为自己已经打败了美国人,但其实这不过是英特尔这些美国公司弃子求势的一着棋罢了。

因此专注让英特尔把处理器业务做大做强,而多元化的摩托罗拉在处理器上败给了英特尔,在手机上遇到了诺基亚,在信号处理器上又输给了德州仪器。

所以吴军说,就算时光倒流,IBM当年采购的是摩托罗拉的处理器,那么20年之后,它也会因为内部无法解决的这些问题而最终败给英特尔。

▌与全世界为敌

在战胜了摩托罗拉之后,接下来的10年,英特尔在技术方向上又与全世界怼了一仗。

怎么回事儿?处理器在技术上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叫复杂指令集,另一个叫精简指令集。

相比来说,精简指令集在技术上更先进,当年学术界一边倒的都觉得复杂指令集已经过时了。

当年英特尔设计第一代处理器采用的是复杂指令集,因为当时精简指令集芯片还没有诞生。之后为了不断的兼容自己的上一代产品,80286、80386都是在使用复杂指令系统。

到了80年代,不少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问世,速度要更快。此时英特尔面临一个选择,如果转到精简指令的道路上,那之前的市场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坚持走复杂指令的道路,那就等于是逆世界潮流前进。

它怎么选的呢?英特尔很明智,继续推出复杂指令集处理器80486的同时,也推出了精简指令集处理器80860。然后测试市场的反应,结果用户用行动告诉它,兼容性比性能还要重要。于是英特尔专心精进这个似落后的处理器技术。

以至于在90年代,只有它一家做复杂指令集处理器,它以一家之力对抗整个处理器工业界。最后的结果还是英特尔赢了。这场技术之争,它并不是靠技术取胜得,而是靠市场。

它坚持了自己的兼容性,每次升级,用户以往的软件都可以在新的处理器上运行,非常方便。省去了重新购买软件的麻烦,大家就不愿意轻易更换其它的处理器,哪怕那些处理器可能更快。

其次,即便在底层技术上精简处理系统更好,但是英特尔每一款处理器的销量都超过同时代所有其它处理器的总和,所以它在技术上能有更大的投入,它的产品不断的技术迭代,性能提升得更快。

最后,精简指令集阵营的几大厂商,各自为战,群龙无首,互相争夺底盘。最后谁也没有做大到能与英特尔分庭抗礼。到了2000年前后,各家处理器都做不下去了,还不如直接用人家英特尔的产品呢。

所以,与其说是英特尔战胜了其它厂商,不如说是它把对手全部都给熬死了。

虽然在个人电脑领域,英特尔芯片完胜,但是精简指令集体系并没有从此消失,在后来它又卷土重来,这我们先按下不表,一会再说。

▌与AMD

我们今天去买电脑,处理器有两种选择要么英特尔,要么AMD。这两家竞争的如何呢?

其实英特尔和AMD,根本就不是同一重量级的竞争,英特尔无论是在技术,资金还是市场占有率上一直都保持着绝对的优势。2012年的时候,AMD的市值只有英特尔的3%左右,如果英特尔愿意的话,完全可以彻底击垮或者收购掉AMD。

但是英特尔并没有这么做,留着AMD对它来说利大于弊。为什么?因为一来,市场上不只我独一家,这可就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二来,有个追赶着不断的捶打自己膝盖的小朋友在,从激励自己的角度来说也是不错的。所以业界流传着这么个笑话,说英特尔的人遇见AMD同行,便问到,你们的新处理器什么时候才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有新的活儿要干。

所以,英特尔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地位到现在也是无可撼动的。

▌错失的时代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英特尔与微软一样,错失掉了一整个时代。它本来一度已经进入到了高端的手机处理器市场,当时黑莓手机就是用英特尔的芯片。但是这块业务一直都处在亏损状态,在2006年,英特尔就把这块业务给卖了。当时智能手机一年的出货量只有区区几百万台,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如今智能手机一周的出货量都不止百万台了。

而我们刚才所说的精简指令集技术,被大规模的应用在了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设备上。英特尔不仅在移动设备领域无所建树,而且从2010年起,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还在不断的压缩英特尔雄霸的PC市场。

英特尔在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至今都是唯一的巨无霸企业。但是随着PC的饱和甚至是萎缩,远景是不容乐观的。08年金融危机,英特尔也是IT公司中业绩下滑最大的公司。

2017年,英特尔花了153亿美元收购一家图像识别和无人驾驶技术公司,深入无人驾驶技术领域。但是做芯片出身的它是否具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基金,大家对此依然颇有疑问。

在这一篇章的最后,吴军说:

英特尔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集成电路芯片的性能可以按照摩尔定律,也就是每18个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这和英特尔工程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它不断的为全世界提供着廉价的,也越来越好的处理器,这直接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

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信息革命大潮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但是因为长期没有找到新的成长点,业界普遍认为它将随着个人电脑时代的过去而逐渐衰老。

▌摩尔定律

到这里我们用两期节目,介绍了个人电脑领域的两个霸主级的公司,微软与英特尔。那PC行业有没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可以提炼总结的呢?有的,有三大定律值得和同学们说道说道。

第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摩尔定律。这是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博士在1965年提出的: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就会翻一番,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

乍一听,这个发展速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几十年来IT行业始终遵循着这个定律所预测的速度发展。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叫做埃尼阿克,是一个30米长,2米多高,重27吨的庞然大物,它一秒钟可以完成5000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到了2007年,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是IBM的蓝色基因,它的运算速度每秒367万亿次浮点运算,比艾尼阿克提升了734亿倍,正好是20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律预测的差不多。到了2010年,最快的计算机中国天河1A,速度是2570万亿次。2012年是IBM的红杉,速度是1.6亿亿次。到了去年,最快的计算机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顶点,速度达到了每秒20亿亿次。

即便主体从计算机到手机,摩尔定律依然适用,从苹果第一代iPhone手机到最新的iPhone 11,性能提升速度也赶上了摩尔定律。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做到持续的翻倍进步,这就是传统企业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安迪-比尔定律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每18个月集成电路性能提升一倍的另一面,就是同样的时间,那之前的产品价格就会下降一半。

所以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个希望,就是如果现在我觉得电脑或者手机太贵了,那我等18个月之后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购买到了,那我们会不会这么做呢?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那电脑手机这些IT产品的销量就上不去了,想买的等个月价格下来之后再买,已经买了的也没有更换新设备的冲动。那IT行业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发展了。

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你现在购买一年半之前的手机或者电脑,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好用,只有当下最新的硬件产品从才是好用的,那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安迪-比尔定律”。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提到过,安迪是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代表芯片生产厂商。比尔就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代表软件开发商。这条定律表达的意思是,只要是安迪创造出来的,比尔都会拿走。

没错,现在的计算机比10年前的快了100倍,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电脑跑得飞起,而还是和10年前差不多。

2017年的iPhone X比07年的iPhone速度是提升了100倍,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感觉到它运行的快了100倍。这是为什么?

因为安迪创造的,比尔都会拿走。硬件的性能确实在不断提升,但会被新的应用软件全部吃掉。而如果你不更换硬件的话,现在很多新软件就用不了。你手上还有十年前的iPhone的话,你可以试试看,它连今天的微信都运行不了。

其实,硬件商场就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

举个例子,2005年初,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没有上市,从芯片厂商英特尔到电脑制造商联想、戴尔,再到希捷这一类的外设厂商,销售额全部受到巨大的影响。等到了年底,Windows Vista终于上市了,微软自己的股票飙升。用户大量更新电脑,紧接着英特尔也扭转了颓势,惠普、联想、戴尔的股价也大幅度上涨。然后就轮到硬盘、内存之类的这些厂商复苏。

2009年,Windows7发布,全世界就又开始了一轮计算机更新,又是所有商场业绩靓丽的一年。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个人电脑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迫使用户更换新的设备,让惠普戴尔这类公司受益,这些PC厂商再向英特尔订购芯片,同时向希捷这类外设厂商采购外设。

在这个过程中,各家的利润先后都得到提升,股价也随之上涨。然后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把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好准备。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说,苹果无法在操作系统上战胜微软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这里。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发现,硬件和软件需要交替式的发展,而苹果自己做硬件又做软件,自己即是安迪,又是比尔,它没有办法平衡二者发展的速度。历史上,苹果真就有几款计算机,一推出就已经落后了,还有的太过超前,性能浪费,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可用。所以一家公司再强,也拗不过行业客观规律。

在这个定律中,“安迪”像是个天使,不断给予,而比尔则像个“恶魔”,疯狂的索取。但其实如果恶魔一旦消失,那天使也就不复存在了。从2011年开始,PC产业不断受到移动智能设备的冲击逐渐不景气,造成软件厂商更新软件的动力不足。那按道理来说,软件不再占用这么多资源,硬件还在进步,计算机应该越来越快才对吧?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最近几年你去买电脑就会发现,无论是英特尔或AMD的处理器还是英伟达的显卡,都是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点的更新自己产品的性能。所以,从2011年到今天电脑的性能只提升了4倍,远远没有达到摩尔定律的速度。而智能手机领域依然按照摩尔定律快速向前发展。

今天智能手机的产业格局依然符合安迪-比尔定律,只是英特尔+微软的组合,变成了ARM芯片+安卓的组合,硬件和软件两端换了公司而已。

▌反摩尔定律

最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第三条定律,是Google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指出的,他说: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家IT公司如果今天只能和18个月前一样,卖掉同样多相同的产品,那它的营业额将会下降一半。我们把这称之为反摩尔定律。

一家公司,如果你没有追赶上摩尔定律的速度,更新迭代自己的产品,盈利能力就会一落千丈,那自然所有的硬件和设备生产厂商都活得非常辛苦。

所以在IT行业,眼下发展得很好,很红火,但是在长时间内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能一直这么好。这也就是投资大师巴菲特为什么从来不投资这些IT公司,原因就是这个。

反摩尔定律积极的一面当然更重要,就是它促成了科技领域质的进步。因为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赶不上摩尔定律的速度,它很快就会被淘汰,这就让IT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和飞机制造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的寻找革命性的创造。这也就让所有公司保持极高的研发投入。

同时也是因为有这条定律存在,新兴的公司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说万事万物的进步都有量变和质变两种,比方说处理器主频不断提高是量变,从16位上升到32位再到64位是小的质变。等到使用到纳米技术或者生物技术了,那就是质的飞越。

任何技术,用不了多少年,量变的潜力就会被挖掘殆尽,这个时候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创新出现,也就是质变出现才行。

在量变的过程中,新兴公司是根本不可能与大公司竞争的,因为那些老家伙在老技术上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一旦出现质变的机遇,新兴公司抓住了,就能后来居上。

比方说,2015年3G手机替代2G手机的时候,PC时代不起眼的三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而过去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华为,和一直默默无闻的小米,OPPO,vivo才能有这个机遇踏上安卓的快船。

所以,尽管IT行业代表着现代科技的前沿,无论是其中的公司,还是领导人还是产品,都受到人们最多的关注与追捧。但它也远比传统行业要残酷的多得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爱太极 » 《浪潮之巅》(吴军博士)
分享到: 更多 (0)

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

我爱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