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互联网霸主的侧面——Google
本期文案6600字,音频约24分钟。
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是当今世界上市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Google。
这家公司有太多让人们称道的地方,像是它的“不作恶”的行为准则;像是它鼓励个人英雄主义,所有能在里面上班的人都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像是它被誉为“绝代双骄”的两位天才创始人;像是它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文化”;以及它面对雅虎,甚至是面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微软所创造的不败神话。
吴军博士从2002年供职于Google,直到2010年去腾讯当副总裁,他在Google待了8年的时间。这一期的节目,我们就跟随吴军博士的内部视角,从一些被公众忽视的侧面来观察这家传奇的公司。
▌绝代双骄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大潮席卷硅谷的时候,还在学校读博士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搞了一个半学术半实验的科研项目,目的是通过更优的规则和算法,来提升搜索引擎的效率,Google由此诞生。
Google一词来源于以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古戈尔(Googol),也就是10的100次方,宇宙中全部基本粒子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大。取这个名字,无非就是想说他们的搜索引擎很大。随着Google抓取的网页信息越来越多,他们需要的服务器空间自然也越来越大。1998年,佩奇和布林不得不离开学校办公司,陆续的找来一些小额投资继续运营。
在一年之后的1999年,借着互联网大热的东风,从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那里获得了2000多万美元的投资。同时,Google通过为企业提供内部搜索服务有了些收入,当时它开始为雅虎这位大佬服务。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无数公司倒闭,Google却在这一年开始盈利,这简直就是个奇迹。它的成功当然依赖于这两位天才般的创始人。
在之前我们聊微软的时候说,比尔·盖茨简直就是信息时代的拿破仑,杀伐四方,战无不胜。而这位“拿破仑”的继任者就是Google的佩奇和布林。
当年,盖茨一眼就看穿了,能够主导整个PC领域的公司,一定是能帮助每一个人使用计算机的公司。虽然最开始他不知道怎么挣钱,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计算机变得人人都可以使用。他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了PC之王。
而佩奇和布林也一样,在Google还没挣到钱的时候,两个人就明白,能让所有人在网上免费且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信息的公司,将成为整个行业的主导者。
Google可以说是把全世界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从浏览转向了搜索。在这个新游戏规则里,搜索引擎自然就代替掉了原来的门户网站。
所以从一开始,Google就和微软一样,是面向大众的,而且是便于使用的。有了这个正确的方向,挣钱就是早晚的事情。
▌不作恶
很多人都知道“不作恶”是Google的行为准则,对此的倡导和坚守,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首先就表现在它要求搜索结果的客观与公正。当Google的搜索引擎变得非常流行之后,很多公司找到它,愿意花点钱把自己的搜索排名提前。但是Google坚持不做这个生意。他们变通的方法是网页排名保持客观,而在网页的其它地方嵌入付费广告,并注明这是广告商的连接。这在当时铺天盖地都是弹出式广告的互联网上,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这样的做法在其他人看来真是愚蠢至极,这本来是商家高兴、自己赚钱两全其美的事情。可佩奇和布林认为:用户相信我们提供的信息,完全是因为这是我们用最好的算法生成的客观公正且没有受到金钱影响的结果。我们就算要展示广告,也要尽量让广告与查询结果相关,并注明这是广告。我们的信条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访问最好的信息,而不只是广告商提供的信息。
Google在商业模式上的选择时刻面临着争议——为什么我不拿更多呢?但正是因为Google的价值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成为了上上下下所有人一种自然的共识,这才使得它成为了改变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人,而没有沦为一家平庸的公司。
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商业竞争中,能够提倡“不作恶”,不采用非正常手段,与对手公平竞争,这确实令人敬佩!
在2002年,全世界的门户网站基本都在使用Google的搜索引擎,只有微软还在使用一家长期亏损的搜索公司的服务。当时这家公司的市值只有巅峰时期的1%,一亿美金。业界很多人都认为Google直接把它给买来关闭掉,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垄断整个搜索业务。但是Google没有进行这样的恶意收购,宁可最终让雅虎给买走并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不做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情。
这种君子之风日后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几乎硅谷所有公司都把Google视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即便是竞争对手雅虎在遇到困难时,都会向Google求救。
因为从创始人到员工都懂得,想要长期发展,必须要在整个业界和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赢得大家的信赖。所以Google才能如此洁身自好,“不作恶”就是它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多臭皮匠也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关于这家公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用人策略,Google的高层曾经直言不讳的宣称:“我们只需要天才!”
在我们中国的意识形态中,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我们更看重集体的力量,因此个人要坚决服从组织,不挑剔,不任性,踏实工作,默默奉献,这样的“团队精神”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当然,个体对于组织的服从,这是任何一个集体拥有战斗力的关键,Google也一直宣扬团队精神,但是它更加赞赏也更愿意发扬个人英雄主义。
在Google拿到2000万投资的时候,也不过只有区区一二十个工程师。但是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以一当百的高手。佩奇和布林离开斯坦福的时候,还带出来了一位同学,叫做西尔弗斯坦,这人是个计算机奇才。早期佩奇和布林忙于找投资,所有的技术开发任务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西尔弗斯坦就凭借一己之力写出了Google搜索引擎的第一个商业版本。
吴军说读他写的程序,简直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这也只有他们工程师之间才能欣赏得来了。
作为早期公司唯一的工程师,西尔弗斯坦需要懂得搜索引擎里所有的原理,而世界上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不多。他制定了Google至今仍然被遵守的程序设计规范和流程,即使在已经有近万名工程师的今天,这套东西依然适用并且非常有效。
早期Google的员工各个都是西尔弗斯坦这样的人物,比方说来自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朱会灿,他进入公司半年,一个人推出了Google的图片搜索。这样的工作即便是在今天的Google都需要20个人的团队忙一年。
它今天云计算的基础技术,当初是4个人干了2年干出来的。而同样的事情,微软投入了上百人的队伍也都干了5年。
吴军当年去到Google的第一天,副总裁给他打了个比方,介绍他们是怎么“训练”新员工的。他说:“我们教你游泳的方法,是第一天就把你丢进水里,然后你就会游泳了。”这无非就是要求每个人都是游泳的天才。
Google找了斯坦福的学长霍尔斯来做管理,就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高效管理能力。
请来了原来网景公司的销售副总裁科德斯坦尼,他来到Google马上创造了奇迹,接连拿下了雅虎和美国在线的搜索广告业务,确立了Google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
他们的首席律师德拉蒙德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精通财务和多国法律,还是谈判高手。他保证了Google利益的最大化,在所有的合同中都没吃过亏。
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里精英中的精英,单独拎出来每个人的故事都能写一本书。正是靠这些人,Google才能创造历史。所以佩奇和布林还有其他高管,都不相信什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再多的臭皮匠也起不了一个诸葛亮的作用。所以他们才直言不讳的宣称:“我们只要天才!”
Google是怎么找到这些天才的呢?他们只招博士生,以及名牌大学毕业并且在学校里的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有不少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的求职者,却因为当年学校的成绩单平均分不够而被刷掉。
肯定有同学会觉得,成绩单和博士头衔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今后能否成功,当然,但是这些东西起码可以说明,这个人在学习期间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且,就整体而言,学历更高和成绩更好的人,确实要更加的聪明。
Google认为,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一件同样的事情,哪怕并不复杂,但一个硕士生就是要比一个本科生做的更好。
就连Google的前台小姐姐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而她果然也展现出了超越所有接待员的能力。她不仅接电话,做登记,而且还把公司的所有外事接待,包括接待克林顿,以及办公用品采购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中国之“败”
Google成立以来,招聘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但是只举行过2次大规模的欢迎会。第一次是欢迎CEO埃里克·施密特到任,另一次是欢迎Google中国总裁李开复。而这两个人的到来都给Google带来了新的气象。
两位创始人从刚刚拿到红杉和凯鹏华盈的投资之后就在寻找CEO。这可是一件非常谨慎的事情,他们面谈了很多的人都不满意。一直到2001年的夏天,他们才找到施密特,这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双方是一拍即合。
施密特加入的时候,Google只有200多人,他开始引进规范化的管理,为公司之后的飞速发展做好了管理上的准备。在业务上他特别强调国际化的重要性,要求所有产品都必须支持各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开设办事处。今天Google的海外营收超过美国本土,施密特功不可没。
再有,施密特是奥巴马政府的顾问,媒体多次报道他和奥巴马两个人私交甚密,他利用自己在政坛上的影响力,为Google在很多政策上都赢得了优势。在施密特的手上,Google从一家开发很酷产品的小公司,彻底成长为了一家大型跨国企业。
施密特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他曾说Google进入中国的意义就和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的意义一样重大。他亲自领导Google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备工作,名副其实的“中国Google之父”。
2005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少一个中国总裁。也是精挑细选,找了好久,最终一直找到李开复博士,所有高管们才一致认为,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Google为李开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两天之后,他就踏上回国之旅。总部对李开复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不管是研发中心的选址还是招聘工程师的方式,都是遵照李开复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原有的想法。
Google中国成立半年之后,就网罗了上百名中国各大高校最优秀的毕业生。有了这些人的加入,Google在中国的业务很快就开展起来了。迅速占领了超过25%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地图和移动领域都成为了领导者。这给本土企业百度,造成了巨大威胁。
李开复在Google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就像当年清末有人评论左宗棠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对李开复与Google中国的关系是同样适用的。
但遗憾的是,“Google中国不可一日无李开复”不幸成为了事实。2008年,是Google中国最成功的一年。而且当时奥运会召开,我们的开放程度在这一年也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在奥运会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包括缩减开支,减少在中国的投入等等。再加上自由派总统奥巴马的当选,美国和中国的蜜月期过去了。自由派人士站主导地位的Google总部一直都难以忍受我们中国的互联网监管方式,而这中间的矛盾全部都挤压在了李开复一个人的身上。终于他不堪重负,选择了离开。
没有了李开复在中间作为润滑剂,Google与我国监管部门的关系变得难以调和。之后在面对一些监管问题的时候,Google竟然选择了与监管部门“水平碰撞”的方式,要求在华业务不接受审查。最终的结果是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
Google的这次离开,蕴含了不少的启示,有政治的也有商业的。它的退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生态的力量均衡,影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进程和路线,而对于它自身来说,也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安卓联盟
虽然在中国的表现不佳,但是在全球市场上Google依然继续着自己的不败神话。现在它将与自己昔日的老朋友苹果,展开竞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Google和苹果的产品完全是互补的,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微软。当时两家关系真是好到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甚至美国政府一些人都说要调查一下这两个家伙是不是在合伙搞垄断。
但是当两家都进入到智能手机领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昔日的盟友分道扬镳,倒戈相向。
受过良好教育的佩奇、布林和施密特是非常体面的绅士,他们在公开场合总是在夸奖乔布斯。而素来我行我素,甚至连自己和合伙人都能欺骗的乔布斯,则从来都不掩饰要把对手置之死地的决心。
整个IT行业的格局从之前的WinTel转向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手机操作系统自然是竞争的焦点。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上次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之争的延续,只是这次微软的位置变成了Google。
苹果还是先拔头筹,2007年iPhone上市,大获成功。当时Google已经做出了第一代安卓机,但是相比于iPhone简直就像个玩具,他们否定掉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全部推到重来。
同年底,Google成立了安卓联盟,手机领域的世纪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苹果还是保留着20年前的基因,依然把硬件和软件的捆绑在一起,想把产业链从头吃到尾。因为吃独食,所以永远都只能是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时尚品,像香奈儿在化妆品,LV在手袋中的位置一样,占据小众市场。
而Google学习当年的微软,它只关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比微软更绝的是安卓系统是免费的。
在Google的安卓联盟中,从各大处理器厂商到手机生产巨头再到一大堆无线运营商都在其中。它用安卓把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给串联了起来。和当年的微软一样,得到整个行业支持的Google一旦发力,不是哪一家公司能与之抗衡的。
虽然,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在产品设计境界上超过乔布斯,这让早期的安卓手机体验比iPhone差了一大截,但这并不妨碍Google在操作系统上最终获得成功,到了2010年第二季度,安卓手机的出货量就超越了iPhone。
在2011年的1月,创始人拉里·佩奇,接替了施密特CEO的职务。其实当年请施密特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当导师的,佩奇最终是要自己担任CEO的,这在Google是公开的秘密。
经过4年的努力,佩奇执掌的Google更加的发展壮大。2015年的时候,它的主营业务除了在云计算服务上输给了亚马逊之外,其它所有业务都做到了行业第一。
2016年,Google AI程序阿法狗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在人类引以为豪的围棋领域已经超越人类,这件事也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人工智能浪潮。关于这些,我们之前的节目已经介绍了很多了。
2018年,Google市值达到了8000亿美元,并且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从这些结果来看,佩奇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CEO。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Google的很多特点,都可以追溯到它企业文化上。它永远坚持工程师处在公司的金字塔尖,坚持工程师文化就是它的成功之道。
但一个硬币总是都有正反两面,工程师文化让它不断走向胜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它不少的失败。其中最大的失败就是和亚马逊的云计算之争。
简单来说,Google、微软以及我们的华为,这些公司都是工程师文化,因为盖茨、佩奇、布林以及任正非都是工程师出身,热衷于技术,但有时产品体验做的不算太好。
苹果、Facebook、腾讯这些公司则是以产品经理为主的企业文化,他们的产品用户体验很流畅,至于背后的技术好不好,就看工程师的自觉性和领导对质量的要求了。乔布斯在的时候,苹果的产品以质量好著称,而他不在了,虽然产品设计依然不错,但却小毛病不断。
这两类公司都存在一个短板,就是商业推广上不及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样靠纯商业起家的公司,这一类是销售文化的公司。
不同的企业文化就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竞争优势,如果技术差不多的话,那么工程师文化和产品经理文化的企业,是竞争不过销售驱动的企业的。
因此,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需要建立足够高的技术壁垒,以产品为导向的需要不断在产品创新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而对于Google来说,自己和亚马逊在技术上是差不多的,那亚马逊的销售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另外,即使再优秀的企业,都很难平衡员工、顾客和股东这三方的利益。不可能说要让马儿跑,还要马儿不吃草,更要马儿不掉膘,这是做不到的。所以就必须在员工、顾客和股东之间做一个选择。
像是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销售文化企业,选择顾客第一。而强调工程师文化的Google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明显就没有亚马逊做得好。
当年,Google有几位高管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按理说他们都应该选择自己老东家的云服务吧?可是并没有,还是选择了人家亚马逊的,这确实很能说明问题了。
Google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聘请了销售出身的副总裁管理云计算业务。但这位副总裁在用尽了各种手段之后,依然无法调动工程师团队按照他的意愿开发新的服务和改进现有服务。最后,这位带着销售基因的领导,因为无法融入Google的工程师文化而离职。
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些外来的高管都难以在Google生存,这也显示出了Google故步自封的一面。而正是因为过度强调工程师的基因和文化,很多原本很有前途的项目,比方说Google眼镜和人工智能,都只开花不结果。
Google依靠纯正的工程师文化和技术基因起家,但也因这个基因太过于强大,令它现在缺乏灵活性,也缺乏在新领域之内的适应性。
我还是祝愿这家年轻的,充满创新力的公司,能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